目录
第一
孟小冬 孟晓冬,原名孟。梨园出身名门,早年是京剧界的杰出老太太。1919年12月,年仅12岁的孟晓冬在上海演唱40余场,被天津大丰报评为“京剧冬王”。她与京剧大师梅艳芳结下不解之缘,是杜的第五任妻子。他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的弟子,豫派的杰出传人之一。他有着传奇的一生。在戏曲中,她看起来威武傲骨,唱腔严谨厚重,坤声无女声。著有《捉放曹》、《寻孤救孤》、《洪阳洞》、《偷宗卷》等。屈居第二
刘喜奎 刘(1894 -1964),原名,河北沧州市南皮县寨子镇村人。1903年,她进入天津李海客班学习京剧;1905年,他师从河北梆子演员宋永镇。出师后在哈尔滨、海参崴、天津、上海等地演出;与鲜灵芝、金玉兰合称为“三处女”;1918年,他获得了昆凌国王的徽章;1950年受聘于中国戏曲学校任教,任河北梆子班教师。代表作有《官潮》、《黑鬼》、《战地之花》等。第三名
常香玉 常香玉,原名张妙玲,豫剧表演艺术家。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南豫剧学院院长。常香玉是昌派的创始人,豫剧大师。她唱歌字正腔圆,运气好,憨厚妩媚,风格新颖,用声音表达感情。表演浑厚清新,细腻大方,内涵深刻,性格鲜明。在表达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每个人看起来都栩栩如生。代表作有《花木兰》、《抄红》、《断桥》等。第四名
露兰春 吕兰春(1898-1936年7月),原名张佩华,民国时期沪上著名的老京剧演员,祖籍山东。初来上海的陆兰春以其扎实的文学功底和戏剧功底,凭借《赵佗布贝》、《九更天》和《洪阳洞》三部剧作蜚声上海。她演唱和演奏的音色响亮,性能稳定,并遵循谭学校的遗产。在舞台上一个矫健的步伐,会使真刀真枪,会赢得黄派的精髓。卢纯的其他代表作还有《桑园集子》、《天水关》、《剪黄袍》、《八义图》、《文昭关》等30多部剧目。第五名
陈素真 豫剧大师陈素真(1918年4月30日-1994年3月29日),艺术上最早成名,以生、丹、纯、丑的艺术技巧,堪称豫剧大师。河南六大名剧中有五个以唱为主,而陈素真是中国六大名剧之首,集唱、念、做、打、舞于一体,被誉为河南六大名剧之首。她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她的代表作有《三阵雨》、《宇宙锋》、《金禅》等。第六名
徐玉兰 徐玉兰是越剧优秀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1933年进入新成立的东安戏台班学习花旦,后改为老学员。1939年与吴月奎等人创办兴化越剧社。1952年,他在第一届全国歌剧演出会上以《西厢记》获得演员一等奖。1954年加入上海越剧院。她的代表作有《北王》、《西厢记》、《春香传》、《红楼梦》、《追鱼》、《西园物语》等。第七名
白玉霜 白,丹娇。评剧表演艺术家,被誉为评剧皇后,是白派的创始人。从童年起,白就一直随父亲走江湖。11岁学习京韵大鼓,14岁改行评剧,在青岛、大连演出。向学习后,他学习了评剧,并成为孙氏剧团的主角。白的歌唱艺术不仅打动了沪上的观众,也和她一起打动了文艺界。当时文章盛赞白为评剧皇后,有的报纸称她为昆曲评剧大师。1936年,明星公司推出白主演的电影《海棠红》,轰动大江南北。第八名
袁雪芬
袁雪芬,越剧领军人物,也是越剧袁派的创始人。袁雪芬十多岁开始学习越剧,十四岁开始登台演出。她唱戏很认真,自制力很强。她的表演别具一格,唱腔委婉细腻,韵味纯正,节奏欢快。袁雪芬非常擅长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来营造一个腔。袁雪芬曾参与编曲并主演《梁祝》,也出演过现代戏和历史剧,如《红粉》、《黄金兄弟》、《花木兰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