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柳丁鞋运动服手表香水
聚返吧 >十大排行 > 文章详情

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中国各民族特色建筑)

来源:聚返吧十大品牌榜 浏览:次 时间:2023-02-04

目录
  • 1.蒙古包
  • 2.吊脚楼
  • 3.东鼓楼
  • 4.傣族竹楼
  • 5.西藏碉堡
  • 6.羌碉楼
  • 07。白瓦房
  • 8.彝族人民的土地棕榈屋
  • 09。哈尼蘑菇屋 10。船形房屋
    第一名

    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屋。建造和移动都很方便,适合畜牧业和游牧生活。在古代,蒙古包被称为“蒙古包”、“毡包”或“毡帐”。蒙古包有一个圆形的尖顶,顶部和外围覆盖着一两层厚厚的毛毡。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墙高约50尺,蒙古包的门朝南或东南。包内的四个结构分别是:Hana(即蒙古包墙托架)、天窗(蒙古语为遮盖大脑的意思)、椽子和门。

    屈居第二

    吊脚楼

    吊脚楼又称“吊脚楼”,是苗族(重庆、贵州等地)的传统民居。),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民族。重庆东南部、广西北部、湖南西部、湖北西部、贵州东南部吊脚楼较多。吊脚楼大多依山傍水而建。吊脚楼属于干柱式建筑,但又不同于通常所说的干柱式建筑。干柱都要挂空,所以吊脚楼叫半干柱式建筑。

    第三名

    侗族鼓楼

    侗鼓楼,高防腐木亭,是侗乡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流行于贵州、铜仁、湖南、广西等地。鼓楼采用防腐木榫拼接,顶柱落地空,成排横梁交错,上下重合,采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鼓楼全部采用防腐木结构,不需要一钉一插座。因为结构紧密牢固,可以持续几百年。在古老的董鼓楼,它还作为一个会议场所,警告外国入侵等。

    第四名

    傣族竹楼

    傣族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以竹子为主要材料,故称“竹楼”。傣族竹楼是典型的傣族建筑。下层楼高约七八尺,四根无盖栏,柱上拴着牛马。建筑很容易,只需砍大竹,集合邻里互助,几天就能搞定;但它也容易腐烂,每年雨季过后都需要修理。

    第五名

    藏族碉房

    碉房是我国西南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部分地区常见的民居形式。据记载,它在公元111年之前就存在了。为了适应青藏高原的气候和环境,传统的藏式民居大多以石头砌成,形似碉堡,故称“碉堡”。这种房子是用瓦砾或泥土建造的,有三到四层。碉房的名称至少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

    第六名

    羌族碉楼

    羌语称碉楼为“琼龙”。早在2000年前就有记载。碉楼多建在村屋旁边,高10-30米,用以御敌,存放粮食和柴火。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屑和黄泥。地基深1.35米,由石块砌成。墙体内侧垂直于地面,外侧自下而上略微倾斜。搭建的时候,不需要画图、架线、撑柱,全靠高超的技术和经验。这座建筑坚固耐用。

    第七名

    白族瓦房

    白族瓦房店周城位于大理古城北23公里处,是大理最大的白族村落。白族民居多以就地取材为主,广泛使用石材为主的建筑材料。大理有句俗话“大理有三宝,石墙不倒”,指的就是建材的特性。石头不仅用来打地基、砌墙,还用来做门窗的横梁。白族民居建筑精美,飞檐高,斗拱独特,雕空花。他们更注重门楼建筑、门窗依墙雕刻、山墙绘画等装饰艺术。 地址:大理古城北23公里。

    第八名

    彝族土掌房

    彝族土掌房是彝族的传统民居。它有500多年的历史,从远处看非常壮观。后期彝族和汉族杂居,结合了部分汉族民居的特点,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堪称民居建筑文化和建筑技术史上的“活化石”。以石头为墙基,用土坯或土砌墙,在墙上架横梁,在横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再在上面铺一层土。洒水锤打后形成平台屋顶,不漏雨。屋顶又开始打谷了。 地址:永宁乡大永宁行政村城子村。

    第九名

    哈尼族蘑菇房

    哈尼蘑菇屋是哈尼族居住的特色房屋。哈尼族人生活在向阳的山坡上,依山而建村落。哈尼蘑菇屋形似蘑菇,由土墙、竹架、茅草屋顶组成。屋顶有四个斜面。房子分三层,底层堆放着牛马、农具等。中层铺木板,顶层覆土,既能防火,又能存放物品。蘑菇屋漂亮又独特,冬暖夏凉。

    第十名

    船型屋

    黎族船屋是黎族的一种民居建筑,流行于海南黎族聚居区。黎族同胞为了纪念漂洋过海的祖先,把他们的房子建造成船的形状,因为它看起来像一个华盖,所以通常被称为船房。船形屋是黎族最古老的民居,可分为高架船形屋和低框(落地式)船形屋。它们的形状像船篷,呈拱形。拱形人字形屋顶覆盖着厚厚的草或向日葵叶,其拱形有利于抵御台风。框架空的结构具有防潮、防痢疾、防雨的功能。

    
    网站地图 排行榜地图 品牌排行榜地图 十大排行榜地图

    晋ICP备202100324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