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老子 大约公元前571年老子是中国乃至世界十大哲学家之一。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其核心是朴素辩证法。政治上,我们提倡无为而治,默默教导。政治上,讲究物极必反的原则。在修身方面,它是道家双修人生的始祖,讲究豁达正直、不与人争利的修行。他的哲学影响不仅在道教内无与伦比,在道教外也影响深远。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都对《道德经》进行过深入研究。他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三大圣贤之一。雅斯贝尔斯曾在《大哲学家》一书中将苏格拉底、佛陀、孔子、耶稣列为“思想范式的创造者”,将老子列为“原创”。
屈居第二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h/]孔子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哲学家之一。他在世时被尊为“天之圣人”、“天之木祭司”,甚至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子的圣人,至圣至圣之师。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影响深远,他的人民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孔子终其一生,倡导并实践着儒家思想。美国哲学家爱默生曾说:“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孔子是世界各民族的荣耀。"
第三名
孟子公元前385 /372年被誉为“亚洲圣人”的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去除了残余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它以“性善论”作为人们道德修养和仁政的理论基础,认为仁义礼智的伦理要求源于人的本性,具有伦理意义,并以子思的“诚思”为基础,提出了“敬业”、“知性”、“知天”等观点,从而形成了一套包含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第四名
庄子 大约公元前369年中国的哲学思想家庄子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也被称为“老庄”。他在哲学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使道教真正成为一门学问,老子也被称为“道教之祖”。他的文学想象力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写出精妙难言的哲理引人入胜。庄子的思想对中国后世的哲学、艺术、宗教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代表作有《逍遥游》、《吴起论》、《养生大师》等。
第五名
荀子 公元前313年荀子在中国的哲学家中也是非常有名的。他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大师。他总结了诸子百家的理论成果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创立了先秦时期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他的思想对后来两千年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更具有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功能。代表作:《荀子》。
第六名
董仲舒公元前104年[h/]董仲舒,西汉时期的哲学家,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关键人物。他以《杨公春秋》为基础,将宗教的天道观与周朝以来的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的思想,建立了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官方的统治哲学,并给出了当时社会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由于汉武帝采纳了“废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儒学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其影响持续了两千多年。代表作品:《天人三策》、《儒林外史》、《春秋》等。
第七名
张载[h/]1020北宋哲学家张载在中国哲学家中也占有很高的地位。他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气一元论哲学体系,开辟了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新阶段。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从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哲学理论上批判佛教唯心主义的哲学家。张载的哲学思想内容丰富,对中国哲学史和关中思想文化史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他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对11世纪以后的哲学思想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代表作品:《崇文集》、《正梦》、《横渠易说》等。
第八名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王守仁是明代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如果你问中国的哲学家们谁是文武双全,边肖肯定会提名他。他不仅有平定四田、朱尧之乱、王宁之乱、剿灭赣南盗贼等军事功绩,而且他的阳明学是明代中后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来传到日本,对日本和东亚地区影响很大。阳明心学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一系列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一,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心为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理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内圣与外王的统一。代表作品:《王阳明全集》、《传记》、《王文成功权书》等。
第九名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他的理论被誉为中世纪哲学发展的最高阶段。代表作:《论宋》、《资治通鉴》、《张子正注》等。
第十名
熊十力1885年2月18日熊十力是中国现代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吸收西方哲学的优点来弥补中国哲学的不足,把哲学理解为超越西方传统的爱智慧的意义。他将东方和中国传统的学术意义添加到他的哲学概念中,试图拓展哲学的世界,建立了他的本体论宇宙体系,为20世纪中国哲学和世界哲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哲学观点是以佛教认识论重建儒家的形而上道德本体,其学说影响深远,在哲学界自成一派。“熊雪”的研究者遍布中国和海外,《大英百科全书》上说“熊十力和冯友兰是中国当代哲学的杰出人物”。代表作品:新意识论、原儒、体用论等。